被遗忘的"学而时习之":论现代教育的功利主义困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出自《论语》开篇的名言,千百年来被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然而,在当代教育语境中,我们往往只记住了"不亦说乎"这一结果性的感叹,却遗忘了更为重要的前提——"学而时习之"。这种集体性的记忆缺失绝非偶然,它折射出当代教育中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追求学习带来的快乐,却忽视了获得这种快乐必须经历的过程与付出。当教育日益被简化为分数、证书和就业前景的今天,重温这句被割裂的箴言,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面照见教育本质的明镜。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知识传播极为有限,"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权与奢侈。在那样一个以竹简为载体的时代,"时习之"意味着反复翻阅沉重的竹简,不断咀嚼有限的文字。这种学习方式看似低效,却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原创性的一批思想家。反观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时习之"的精神却日渐稀薄。我们追求的是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是即时的满足而非持续的积累。当一位现代学生可以在几秒钟内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孔子可能需要一生才能积累的知识时,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某种更为珍贵的东西?
教育的异化在当代社会已达到令人忧虑的程度。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教育系统已成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工具。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学习不再是"时习之"的愉悦过程,而沦为获取文凭、谋求职业的功利性手段。幼儿园开始的各种"启蒙班",中小学阶段的补习狂潮,大学教育向就业技能的倾斜,无不彰显着这种异化。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我们一面高呼"快乐教育"的口号,一面用各种量化指标剥夺教育本应有的快乐。当"学而时习之"的过程被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机械重复,"不亦说乎"的纯粹喜悦自然无从谈起。
"时习"二字蕴含着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精髓。"时"不仅指经常、时常,更包含适时、合时的意思;"习"也不仅是复习,更有实践、习惯的含义。这种学习观强调的是一种与生命节奏相协调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主张,朱熹"循序渐进"的 *** ,都可以视为对"时习之"理念的延伸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书院中,师生朝夕相处,学问与生活融为一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外在任务。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效率上无法与现代教育体系相比,但在人的全面培养方面却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当现代教育将学习碎片化为课程、学分和标准化考试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这种整体性的教育智慧?
在知识经济时代,重拾"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学研究显示,真正的能力形成需要经历"刻意练习"的过程,这与孔子"时习之"的主张不谋而合。芬兰教育之所以备受推崇,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尊重学习的自然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内化时间。谷歌等创新型企业倡导的"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用20%的工作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也可以视为现代职场对"时习之"精神的另一种诠释。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点:真正的学习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从"知道"到"体悟"的转化过程。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诗意的描述与孔子"不亦说乎"的感叹遥相呼应,都指向了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维度。当我们把目光从短期的功利目标移开,重新审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完整表述时,或许能够发现教育的真谛:学习本身就是目的,过程中的坚持与体悟所带来的快乐,远比外在的奖励更为持久和珍贵。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习技巧或更高效的 *** 论,而是回归到那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习需要时间,需要重复,需要用心去体悟。被我们遗忘的"学而时习之",恰恰是抵达"不亦说乎"境界的必经之路。当教育重新找回这个过程性的维度,或许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深度,又有精神高度的完整的人。